暑期实践:把青春写在大地上
——武汉大学文学院赴火石岗乡合心村
贵州省仁怀市火石岗乡合心村,原属于仁怀县三合区火石公社合心村,“茅台只有中国合都”的一个组成部分。
2020年暑期,受疫情影响,武汉大学文学院赴贵州省仁怀市火石岗乡合心村基层教育扶贫调研实践队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基层教育扶贫政策,开展了一次特殊的实践探索。
武汉大学文学院赴贵州省仁怀市火石岗乡合心村基层教育扶贫调研实践队,是一支跨区域、跨院系、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实践队。项目围绕教育扶贫工作在基层的开展情况,由队长进行为期5天的实地调研,跟随扶贫干部下乡入户,深入了解合心村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在落实过程中的成效与不足,采访报道脱贫典型人物;其他成员则基于队长搜集的材料,结合合心村这一具体案例,协同队长对基层教育扶贫进行理论分析和比较分析,以期获得有关基层教育扶贫工作更为真切的认识。
线下实地调研是此次实践活动的重点。实践队跟随扶贫干部,走访合心村近百户建档立卡户,参观产业基地,对于合心村基层教育扶贫的具体措施、工作方式、取得成效、现存不足,以及教育扶贫措施与其他扶贫措施之间的关系,有了较为准确的把握。
合心村虽于2019年实现全面脱贫,但困扰其发展的根本问题未得到解决,即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输出。
合心村是典型的劳动力输出村,村内五千多人口,近半数在外务工。这一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合心村的文化、经济和社会面貌。伴随大量人口输出而来的,是土地荒弃、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与产业后劲不足的现实问题。
目前,合心村的主要产业是高粱种植业。近些年,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村里还发展了核桃、花椒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业,以改善自然环境,增加村民收入。但实践队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合心村的核桃与花椒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低,与预期成效有相当大的差距。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合心村劳动力不足与产业难以吸引劳动力回流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我们还重点关注了合心村的教育扶贫问题。根据走访调研的结果,合心村已经基本实现《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总体目标,教育环境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善。不过,从教育本身来看,留守儿童如何得到更多关爱,如何重振乡村兴学向学的文化氛围、如何提升教育质量等问题尚需合心村在未来花大功夫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