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之都“中国合都”,不一样的历史情怀
坐落于仁怀市北部中段的卢荣坝村,历经近十年的聚集发展,特色经济异军突起,特色小镇蔚为壮观,被誉为“中国合都”。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与极化效应双重作用之下,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不断积聚,合都地域工业势头强劲壮大,合都特色小镇面貌已初具规模。走进合都,了解合都,品味酱香白酒的神奇魅力。
一、合都地域悠久的酿造传统
中国合都位于茅台镇政府右侧,主要地域在今茅台镇的卢荣坝村,是原“二合、三合、合马”三个乡镇的相互接壤之地。不知从何时开始,当地村民就开始了“小锅酿酒技术”酿造当地高粱酒。
今天茅台镇酱香酒12987的酿造工艺,就是在历史上合都地域“小锅酿酒技术”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相传当地“小锅酿酒技术”主要有九大工序:
清洗粮食(两种方式:先水后粮,边水边粮)—浸泡粮食(泡粮水温65-70度,浸泡16-18小时)—煮粮(粮食煮透,内无生心)—初蒸粮食(加盖,大气蒸,10分钟)—复蒸粮食(敞盖,大气蒸,30分钟)—酒粮出甑—摊粮下曲(下曲温度:低温气候粮食温度28-30度;中高温气候粮食温度为24-26度。曲药为高温大曲,中温大曲,小曲,彝族坨坨酒曲,按照比例混合,四曲同甑,)—入箱糖化(糖化温度控制在29度左右,糖化时间40-42小时)(地堆糖化工艺,薄层堆积培菌发酵生香法)—出箱或出堆摊晾(出箱或出堆温度44-46度)—土坛发酵(土坛,入坛温度低温气候粮食温度为28-30度;高温气候粮食温度为22-24度;发酵25-30天)—蒸馏酿酒。
合都地域传统的“小锅酿酒技术”,以当地高粱(红缨籽小红粮)、玉米、荞麦、粗康等粮食为主要原料,酿酒用曲主要为小曲和当地传统的坨坨曲;酿制的酒为清香型蒸馏白酒,蒸馏设备为杉木甑子和天锅循环水冷却装置。经过成百上千年经验总结、技术改进和生产演变,才从传统的清香型蒸馏白酒演变为今天的酱香型蒸馏白酒。在卢荣坝村(荣昌坝)出土的宋代飞天浮雕,呈天仙举杯托月状,作为酱香酒的图腾,“飞天”为合都地域悠久的酿造传统留下了历史的注脚,映衬了“中国合都”地域酿造史和酿造文化的悠久。
二、合都酿造与李白的故事
唐朝中期,政局不稳,大诗人无意间李白被卷入了动荡的政局之中而被历史拖累。研究认为,唐肃宗稳定政局之后,在处理动乱事件时将李白流放贵州桐梓,因而贵州桐梓县才有了太白街等至今尚存的李白遗迹、或纪念李白的历史遗迹。李白是在乾元(唐肃宗年号)元年(公元758年)三月左右被判流放,五月启程上道服刑。十一月左右到达夜郎境内(今桐梓县)。途中大概走了六个月左右的时间,公元759年五六月间,因大旱唐肃宗大赦天下,58岁高龄的李白得赦而归,首站回到江陵(荆州)后,又于公元760年到宣城(当涂县,安徽境内),从而得以稳定下来,从入狱到结束流放跨了三个年头。
研究认为,李白被判流放来黔,行走的路线大致是浔阳(今九江)出发,行至江夏(今武昌),与长史喝酒赋诗,然后到汉口与朋友饯别,之后走洞庭,沿沅水(今湖南境内)而上,由今天的湖南走播州(今播州区)、珍州(今正安县)而后到达夜郎(今桐梓县)。茅台镇境内酿酒历史悠久,有明确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汉武帝时期。有学者感叹诗仙、酒仙李白被流放贵州桐梓,距茅台镇仅有半天骑程距离而未畅饮茅台镇的酒。这话当然不错,但是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这话又是不正确的。李白没有喝上茅台镇老店铺的酒,却喝到了二合树荣昌坝和大沙坝一带的“小锅酿酒”,其实就是喝到茅台镇的酒,因为今天的荣昌坝和大沙坝,就是今天的中国合都,已经属于茅台镇行政区划管辖。而关于茅台地域或者是酱酒核心产区的概念,并不是指茅台酒厂那一个点,而是与茅台酒厂所在地那个点一样,具有共同酿造属性的整个地域。有研究认为,当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流放贵州桐梓时,到卢荣坝村(今酱酒小镇)品酒路线图:桐梓(娄山关镇)——高桥镇——风水镇——火石镇(南)——五岔村(大坝镇北)——大沙坝(今卢荣坝东)。因感慨被流放举目无亲,李白从桐梓县娄山关镇出发,沿五岔河至大沙坝品酒解闷。彼时大沙坝有不少李姓人家,他们可能与李白结下了一面之缘。此间,李白留下了著名的《月下独酌(四首)》,脍炙人口的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流传至今。大沙坝即为当年李白留下著名的《月下独酌·四首》之地。
李白在贵州桐梓服“流放”刑大致半年左右的时间,因皇帝大赦天下而得以结束刑期。因重获自由盼与故友重逢归心似箭,故李白选择从赤水河顺流而下乘船走水路节省在黔境内的时间,应从桐梓至火石,再经大沙坝(现卢荣坝)到二合树,在二合树猫屿坝乘船沿赤水河而下入长江返程,首站在江陵(今荆州)上岸见故友。如此看来,李白曾两次到达或经过合都地域,一次是来品酒,一次是回程途经这里。斯人已去,滔滔江水永恒。在中国合都,有诗云:李白到此嗅美酒,吟留月下独酌篇;诗仙乘鹤己千年,合都之地忆酒仙。
三、“合作”是合都文化的精髓
茅台之右,中国合都,合得山下,合作之都。一杯醇酱待天下,八方诗友径自来。沿茅台镇赤水河而下,从茅台镇政府出发,不到二十公里的行车距离,就到了合都卢荣坝村行政中心位置。近年来,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合都地域已经全部划归茅台镇管辖。而在历史上,合都分别隶属于仁怀市的三合镇、合马镇和二合镇,举世闻名的茅台镇酱酒小镇就座落于此。
合都因其位居“二合、三合、合马”三大集镇边缘接合部的中心位置而得名。这里不仅“山合、水合,民也合,万物皆合矣”,故曰“中国合都”。历史上,由于有赤水河交通大动脉的人际交流功能,这里的村民们很早就有了交流、交换的市场意识,而要想在交流交换中立于不败之地,则必须要有开放合作的民性基因。于是,“和合、契合与合作”便成了这里村民们重要的精神表征,有着悠久的心灵属性和行为传统。“合都”之称,不仅体现在地名的“合”称与地理的“接合”之上,更体现在人文的“和合、契合与合作”之上,“中国合都,就是合作之都”。“合作”、“合作精神”、“合作共赢”,也就成了合都人文优势的主旋律,这便是“中国合都”的意象所在。
合都地域傍水而存,依山而据。五岔河与两岔河在合都中心地、原“两岔人民公社”驻地“合得山”一带交汇,汇聚之后的荣昌河顺流而下,在合马镇的罗村大渡口与川流不息的赤水河融为一体。有上百年历史的荣昌小学和两岔小学,就分布在河的两岸,承载着合都人民走向世界的世代梦想。
“和合、契合、合作”是合都文化的深刻内涵。合作是人际交流的永恒主题。因“和合、契合、合作”而香艳四海,陶醉五洲。随着工业文明和全球远运能力的壮大提升,如今,“茅台之右、中国合都”已经是一个响亮的名字,支撑了仁怀酱香酒的半边天,伴随工业的兴旺不断长臂展出、走向世界。合都文化现象形成了支撑合都品牌走向世界的硬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