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之右中国合都,当地民间迄今流传有诗作《合都寻踪》:
太白到此觅旨酒,吟留月下独酌篇;
诗人泼墨亦千年,合都无处不酒仙。
一、茅台之右中国合都。在茅台镇右侧,顺赤水河而下,不到二十公里距离,是仁怀市的“北三区”二合、三合、合马,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之后,成为独立的二合镇、三合镇、合马镇,三镇相互接壤,成等腰三角形状。这里因地名的“合”称、地理的接“合”,以及人文的“和合、契合、合作”而得名,被誉为“中国合都”。仁怀市名酒工业园区就坐落于此。
二、中国合都诗酒流长。不知从何时开始,当地村民就开始了“小锅酿酒技术”酿造当地高粱酒。这里出土的宋代“飞天”浮雕,为早期酿酒技艺的成熟已经留下了注脚,悠久的酿造技艺俨然成为了合都特色产业的“传家宝”。相传在公元759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流放贵州桐梓期间,曾在此留下了著名的《月下独酌(四首)》。
当地民间迄今流传有诗作《合都寻踪》:
太白到此觅旨酒,吟留月下独酌篇;
诗人泼墨亦千年,合都无处不酒仙。
贵州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范同寿等研究认为,当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流放贵州桐梓时,到卢荣坝村(今酱酒小镇)品酒路线图如下:桐梓(娄山关镇)——高桥镇——风水镇——火石镇(南)——五岔村(大坝镇北)——大沙坝(今卢荣坝东)。李白提前结束流放回程,经赤水河到荆州上岸,也经过上述路线。
三、中国合都酿技悠久。今天茅台镇酱香酒12987的酿造工艺,就是在合都地域古老而传统的“小锅酿酒技术”九大工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这九大工序是:“清洗粮食(两种方式:先水后粮,边水边粮)—浸泡粮食(泡粮水温65-70度,浸泡16-18小时)—煮粮(粮食煮透,内无生心)—初蒸粮食(加盖,大气蒸,10分钟)—复蒸粮食(敞盖,大气蒸,30分钟)—酒粮出甑—摊粮下曲(下曲温度:低温气候粮食温度28-30度;中高温气候粮食温度为24-26度。曲药为高温大曲,中温大曲,小曲,彝族坨坨酒曲,按照比例混合,四曲同甑,)—入箱糖化(糖化温度控制在29度左右,糖化时间40-42小时)(地堆糖化工艺,薄层堆积培菌发酵生香法)—出箱或出堆摊晾(出箱或出堆温度44-46度)—土坛发酵(土坛,入坛温度低温气候粮食温度为28-30度;高温气候粮食温度为22-24度;发酵25-30天)—蒸馏酿酒”。
四、从合都酿造到大曲酱香。合都地域流传的“小锅酿酒技术”,主要用料为高粱(当地红缨籽小红粮)、小麦、玉米、粗糠,酿酒用曲主要为小曲和当地传统的坨坨曲;酿制的酒为清香型蒸馏白酒,蒸馏设备为杉木甑子和天锅循环水冷却装置。经过成百上千年经验总结、技术改进和生产演变,才从传统的清香型蒸馏白酒演变为今天的酱香型蒸馏白酒。“合都”品牌系列酱香酒,正是建立在传承和发扬当地流传千百年的“小锅酿酒技术”基础上的现代企业品牌。